8.5分!今年最高分《我的阿勒泰》提前带火新疆旅游

佚名影视资讯人气:25时间:2024-05-13

5月7日,《我的阿勒泰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微尘剧场同步播出,这也是央视一套首次播出网络剧,足见该剧的独特性和价值。

这部由滕丛丛执导,马伊琍、周依然、于适领衔主演的8集迷你剧,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,讲述了一个汉族少女李文秀(周依然 饰)在大城市追梦碰壁,回到家乡阿勒泰之后,找到心灵归属的故事。

剧集开播后,央视一套收视登顶,豆瓣开分8.5,成今年最高分剧集,收获一片好口碑,“散文一样的剧”“我的阿勒泰太短了”“大美新疆”“电影级别的镜头语言”等成为观众及媒体的好评关键词。

作为一部迷你剧,《我的阿勒泰》迈出了国产剧进阶的“四大步”,在散文影视化改编、人物塑造、国剧艺术审美、文旅融合的助推等方面,都作出了更深维度的探索。

李文秀在家乡阿勒泰和乡民一起洗衣服。

散文集影视化改编的一个优秀范本

《我的阿勒泰》原著是作者李娟创作的散文合集,里面收录了20多篇她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零碎的生活片段。她的文字带着天然去雕饰的荒野感,又流淌着平和的生活气息。有读者评论:“李娟身上有一种天生的悲天悯人的温柔。写一只猫、一阵风、一片云、一曲舞、一个喜欢的男孩,不做作、没有野心,用本能的敏感逼真地体验着世间万物”。该书在豆瓣评分高达8.7。

作者李娟看待世界的视角,对生活的感知力以及价值观,都非常独特。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,也抓住了它的精气神,在保留了原作文学风貌的基础上,扎根生活,采用了轻喜剧的表达方式,将个体成长、自然风貌、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,带给观众新颖的叙事与视听感受。

于适饰演巴太。

轻喜剧是从李娟的书里自然流淌出来的,书中随处可见轻松幽默的笔触。比如,在《木耳》章节,妈妈很有经验地告诉女儿,找木耳只能在那种刚倒下没两年,还没有腐朽、树皮还保存完好的倒木上找;而且必须是红松木,白松木上是不会长木耳的。女儿立刻请教妈妈,如何分辨一棵树究竟是红松木还是白松木。妈妈回答:“长了有木耳的是红松,没长木耳的是白松……”

剧中展现的野生木耳。

迷你剧《我的阿勒泰》延续了这种轻松幽默,并将这种轻喜剧元素融入到角色性格里,再加上汉族与哈萨克族不同语言、不同文化的碰撞,就诞生出很多认知误解上的小幽默,为这部充满散文诗化的剧集增添了不少轻快亮色。在声音设计上,声音指导张楠还在一些声音上做了些突出,像鸡叫、床塌、摔倒等声音,都会比现实略夸张一点儿,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轻喜剧的元素。

爱奇艺灿然工作室负责人、《我的阿勒泰》总制片人齐康表示,“做这种改编难度很大的东西,需要很多勇气,影视创作没有孤勇者。爱奇艺的平台文化、创新的基因以及包容理解,为创作团队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创新的空间。”

人物感染力强,对观众的一次心灵疗愈

《我的阿勒泰》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幽默达观、通透天然的生活态度,特别是剧集塑造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角色——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。最初剧本中,这个角色名字其实叫张凤霞。导演滕丛丛和主演马伊琍探讨完角色之后,觉得这个人物身上有一些侠义精神,很孤勇,在荒蛮之地独自生活,有她生活的小技巧。马伊琍说,干脆改成侠客的“侠”吧。

马伊琍饰演张凤侠。

的确,张凤侠身上具有天生的幽默感,极度豁达洒脱,像荒漠中的野草一样,生存能力极强,有她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。她可以在汉话和哈萨克语之间“胡乱”翻译,创造出无数新词,能够准确无误地从柜台拿出哈萨克牧民想要的“小鸟”牌香烟。她出门还喜欢将无线座机电话揣在挎包里,在县城大街上走着,电话响起,摘下话筒若无其事地接听,而不管周围行人如何大惊小怪。

张凤侠绝不精神内耗,即便床塌了都无所谓,接着睡,“又不是天塌了”。剧中,李文秀对妈妈说:“你看,我虽然笨手笨脚的,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?”张凤侠反驳道:“啥叫有用,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。你看看这个草原上树啊、草啊,有人吃,有人用,便叫有用。要是没有人用,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,自由自在的嘛,是不是”。

张凤侠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智慧。

相比那些热闹的都市剧,《我的阿勒泰》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慢节奏生活,随性自由,对观众来说,是一次难得的心灵疗愈。

制作精良,国产剧审美的一次飞跃提升

《我的阿勒泰》为观众提供了很浓的信息密度,这种信息密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情节,而是由影像、声音等视听语言传递出的信息。虽然是迷你剧,但《我的阿勒泰》有着很强的电影感,制作精良,是对国产剧审美上的一次提升。

剧中审美视听的细节打磨随处可见,诸如声音指导张楠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,剧中有一场割木耳的戏,做后期的时候,导演滕丛丛说这个木耳好像缺了一点儿湿润的感觉,如果是从树上割下来,肯定有一点儿水润的感觉。于是,张楠为此叠加了七八种声音,才做出木耳很Q弹质感的声音。

在导演滕丛丛看来,之所以在这些细节上花了这么多心思,是为了呈现出生活的肌理和质感。这也是整个剧组对于剧集审美上的要求。无论是摄影、声音、灯光等,都试图打造出一种审美上的高级感。

还有一场于适饰演的巴太在河边“水中倒影”的镜头,仰拍镜头摇过去,拍到巴太的脸,巴太用一根树枝搅动水面,泛起一阵涟漪。镜头由虚到实,象征着巴太平静的生活,开始有了波澜。在之前的采访中,导演滕丛丛表示,拍这场戏时,摄影指导让道具老师买了个鱼缸,刷干净,放满水,借位从鱼缸下面拍到的“水中倒影”。

对于一部剧集,能够花这么多心思去打磨视听语言,不仅仅靠台词和戏剧冲突去讲故事,让国剧美学实现了一次飞跃提升。对观众来说,也是审美上的一次极致享受。

真实呈现大美新疆,对文旅融合的一次助推

戈壁滩、绿草地、雪山、荒漠、树林、湖泊……《我的阿勒泰》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、纯粹的、未被污染的生命力,这里藏着无尽的诗意与浪漫。

《我的阿勒泰》展现了新疆风貌。

对于看惯了各种旅游景点的观众来说,《我的阿勒泰》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景观,那是没有经过美颜和修图的一种鲜活生命力,真真切切。难怪马伊琍感慨“在阿勒泰拍戏的两个月像做了一场美梦,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可以远离尘嚣,去那边做梦。”

为了在荧屏上真实呈现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真实风貌,《我的阿勒泰》也是业内首部打通“原生HDR”拍摄制作流程的迷你剧,通过采用4K超高清拍摄、HDR监看控制画面曝光与色彩、杜比全景声音效设计,让观众身临其境。戏中有很多森林、草原、湖边的外景,为了让声音从二维提升到三维,声音指导张楠在前期录音时用了几种录环绕声的话筒,去收录那些在树林、山里、湖边等比较细小安静的声音,让观众有更强的氛围包容感。

反映新疆当代生活的影视作品不多,在新疆当地取景拍摄的《我的阿勒泰》就显得弥足珍贵。除了展现新疆当地自然风光之外,这部戏还为观众呈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,故事背后写照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呈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,真实呈现了当代新疆的民族面貌。

近年来“影视+文旅”发展火热,爱奇艺的“一部剧带火一座城”系列,已经通过多部热播影视剧带动了取景地的旅游业。此次,《我的阿勒泰》又发起了“读一本好书,看一部好剧,去一个好地方”的文旅合作新生态。随便截一帧画面都可以作为明信片,很多观众表示看完剧集有想去新疆阿勒泰旅游的冲动,这次剧集的火热势必会带起一波阿勒泰的旅游热潮。

凭借高品质的内容,《我的阿勒泰》不仅在国内受到观众追捧,今年3月份,还入围了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,实现了国剧出海,在海外释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,让阿勒泰从草原走向世界。


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,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,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,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
邮箱: ysgc2022#gmail.com(替换#为@)

©2022 3443.tv 影视工场

电影

电视剧

APP下载

综艺

动漫